快速通道
最新动态

院士专家为未来“黄土高原国重室”发展规划献“智”

来源:党委宣传部 水保所   作者:付文婷 李世清/文 李再选/图   发布日期:2020-12-18 浏览次数: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暨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

院士专家为未来“黄土高原国重室”发展规划献“智”

12月17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暨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水保所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高级学术顾问山仑院士,副主任王光谦院士,委员康绍忠院士、邵明安院士、张佳宝院士及校长吴普特研究员,会同香港浸会大学张建华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林汉明教授,我校水保所刘国彬研究员,华中农大蔡崇法教授,中国农大雷廷武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李占斌教授等,共同擘画未来“黄土高原国重室”发展规划的宏伟蓝图。水保所所长冯浩研究员主持开幕式,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会场_副本.jpg

吴普特在致辞中向院士专家长期以来对重点实验室及学校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十四五”的规划之年,同时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关键时期,本次学术委员会的召开对实验室的发展、对学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院士专家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实验室发展,共同为实验室建设把脉,让实验室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秦大河院士主持学术委员会会议,与会专家听取并讨论了刘宝元主任关于实验室2020年工作总结和未来发展规划的报告,提出实验室未来的发展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现有成果整合,促进重大成果产出。实验室赵允格研究员、岳超研究员、王仕稳研究员、彭守璋副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干扰对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土地利用对陆地碳平衡年际波动的贡献》《优化利用深层土壤水分提高黄土高原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中国1km高精度气候数据集建立与应用》的代表性学术报告。

会议认为,2020年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克服疫情影响,紧密围绕重要研究方向,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成绩显著。5人获国家级人才称号;获批教育部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近30项;在土地利用对全球陆地碳平衡年际波动的贡献、生物结皮坡面水土流失过程与调控、旱地农田深层土壤水分利用及调控机制、以及我国高精度气候数据集建立与应用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创新了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评估方法;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碳循环年际的贡献达30-45%。在《Nature Communications》《Remote Sensing ofEnvironment》《Global Change Bi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向国家提交的3项政策建议被国办或中办采纳。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房玉林,水保所班子成员,实验室科研骨干等参加会议。

合影_副本.jpg